历史沿革
日期:
2018-11-01 221 第一阶段(1977-1997),专科阶段.惠州学院的前身是惠阳师专,1977 年起开设高等代数课程,使用的教材有自编的讲义和张禾瑞、郝鈵新编《高等代数》(第二、三版),主讲高等代数课程的有陈宏基 教授、郭学彦副教授等一批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老教师.1980年起,教研室活动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1990年,高等代数被确定数学系的重点发展课程,1997年高等代数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 第二阶段(1977-1999),联合办学阶段.1997-1999年,我系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联合开办高师数学专业,课程按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大纲执行,授课由我系教师独立完成.在此阶段,我们多次到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观摩高等代数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本科教学经验. 第三阶段 (2000 2013),自办本科阶段. 2000年,学院升格为本科,我系独立招收本科数学专业,使用的教材是张禾瑞、郝鈵新编《高等代数》(第四版), 指定参考书是北京大学的《高等代数》,187 学时,11 学分.为了满足一些同学进一步学习代数内容的要求和兴趣,我们继续开设了《高等代数续论》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代数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和考研选修,深受学生的欢迎,高等代数及其后继的代数课程近世代数、数论等已经成为学生考研和毕业论文选题的热门.2000年学院升本以来,高等代数课程组在教研科研、教材建设、教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 例如:有一项成果获 2004 年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大索引占学院的 1/4…), 因而得到了院系两级的重点, 2004 年高等代数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第四阶段(2013至今),转型升级阶段。自2013年本课程获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以来,课程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研究性”教学成效显著。高等代数是本科数学所接触到的最现代的数学之一,我们要求授课老师一定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我们所讲的“研究性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积极开展科研,掌握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学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思维创新方法、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适时适度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研究.我们在“研究性教学法”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扩展教材,建立网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课程组自主开发补充例题、补充练习、自测等各类习题300余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础题难易适中,扩展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编写辅导资料5万多字,设计出适合本科水平的小论文课题近50个,开发了课程学习网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开发试题库,为评价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课程组自主开发考试卷32套、自测卷5套。既方便学生预习、复习,又服务于本区域有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与管理人员。 3.第二课堂的开发。通过讲座,介绍代数发展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的思想方法,代数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应用前景,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代数的积极性. 4.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组潘庆年、陈益智、李思彦、赵显贵4位老师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美国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荣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三等奖近10项,荣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3项、广东省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近20项. 5.撰写教研论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课程组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可喜的是几位青年教师也有教学论文发表。有两篇论文获广东省高师数学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提交一篇教学研究论文到“学院首届教学研究论文专辑”。 尽管高等代数经历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教材的教学,但是 , 我们始终不渝地抓以下几个方面: • 坚持教研室活动,每周一次、每次有记录 , 每个学期有计划、有总结,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文件 . 多年来,一直坚持集体备课的良好做法 . • 坚持教研、科研 , 及时将学科的发展动态、教研教改的最新成果引进教学 . • 重视教学队伍的建设.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潘庆年 教授主持过“ HOPF ALGEBRAS ”读书班, 刘国栋 教授主持过“组合数论”读书班. 这些读书班极大推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另外,对青年教师还实行导师制,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使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 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现在这样一支事业心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的教学团队 . 高等代数课程在其发展进程所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传统,并为院系两级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一定要保持下去,并发扬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