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中心
日期:
2017-06-29 107 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建设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引导高校教学走向最优化的手段之一。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层层筛选,已经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特色课程。然而,从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认识上和实践运作中的误区,不妨简要道来,供大家参考。
一、精在哪里? 精品课程的精,从字面意义来理解,意味着量虽少质极优,但孰为精品却因参照系的不稳定而难有定数。就当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全国各地如潮水般涌现的各类精品课程量不断上升、质却不断下降。从2003年至今国家已建设了数千门精品课程,各省和各学校的精品课程数量可能上万。然而很多精品课程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规定的一流师资、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看似全面,却难以落实。同时,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共享,希望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加以推广应用,发挥其超越本土本校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但当特定高校在推选、创建精品课程时,也只能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家和省的一些评选标准,推选出相对突出的课程,其示范性也难以超越本地本校的视野。 那么,如何在规定的两到三年的建设周期内,使得一门课程全面提升其质量,成为精品呢?我认为,就地方院校而言,囿于师资和整体教学语境的局限,不能期待短期内有太大的变化。如果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定位为申报省级、国家级的前奏,重视与高层次的全国性的精品课程接轨,却忽视了与本土本校实际的结合,两三年的建设过程就会被层层遴选的评选机制所约束,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在我看来,地方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着力于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点带面,引导整个学校的课程建设走向良性的互动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走向精品的课程建设之路上,要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教学研究氛围的建立,要加强教学条件的完善和教学监控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设,让精品课程建设服务于全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最关键的一点是,只有当精品课程的数量和层次真正有益于服务对象——学生,而不是沦为各种评价体系的指数时,精品课程的“精”才获得了真正的价值。 二、表演性还是真实性?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是在评审和验收指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凡是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上规定的都应有尽有,看似五脏俱全,却像橱窗里的模特,只能看不能摸,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一方面,由于精品课程的最终成果和评审过程都是通过网络在线进行,为了评审过关,一些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是通过技术人员或网络公司等在短期内快速建成,只是铺设好了框架,学习资源并不丰富,如果主讲教师并不精通各种素材资源的制作技术,网站的更新拓展出现问题,那么,评审时间一过,不少精品课程网站就成为了博物馆里的陈列,无人问津。这说明现有的评审机制下,精品课程的建设表演性过强。另一方面,在与网站建设相协调的现场教学实践也出现类似问题,如教学视频的制作过程中,主讲教师为求得圆满,往往将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多次演绎剪辑,将课堂教学视作表演现场,加工痕迹过浓。总之,精品课程从评审、建设和推广都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远离了本真的高校本科教学现场。 表演性过强的精品课程,就像舞台上的陈列艺术,难以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不少高等院校的精品资源课程网站建成后,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程度并不高,使用率很低,有时仅在各种评估和数据统计时被提及。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杜绝表演观念和表演心态。虽然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管理者和主讲教师都不免要面对各级的评审机制或摄像机的镜头,他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一门课程展现了自身的深度和内涵、成为了本科学生学习的鲜活资源,那就是真正的精品课程,那些外在的评价机制已变得可有可无了。 三、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给教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基于网络的学习与教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对教学的渗透与推动,使得学生能够在现实课堂教学之外,尝试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如个性化学习、协作式学习、自主化学习等,并让学生能够在充分占有各类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中,技术与内容原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运作中,技术与内容在经费投入、时间投入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偏向技术导向的发展路径。 我们都知道,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技术方面投入耗费较大,包括教学条件的改善、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网站开发与维护等,都要付出极大的成本;相对而言,教与学方面的投入只占极少比例。同时,在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过程中,对网络环境和技术的依赖程度极高。如果网络设备与技术受到限制,就会造成精品课程教学、视频、CAI课件的呈现速度过慢,耗时过长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和学习的进程。 此外,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还存在技术开发的模式化与内容要求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技术维护者与教学内容的维护者的分离,再加之为了符合教育部颁布的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和评审标准,设计者无法按照课程本身的特性和教师的教学特色来开发相关网站,多数课程网站在整体框架和设计理念千篇一律、灵活不足。另一方面,主讲教师难以提供适合网络教学或者混合式网络教学的课程内容,只是把实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课件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站,造成精品课程和现实课程的高度重复,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吸引不了学生的关注。 最后是技术与内容的发展频率的不一致,技术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却更新过慢。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已逾十年,这十年也正是教育信息技术激烈变革的时代,各种网络技术应用推陈出新,原有的技术模式很快被淘汰,这倒是一些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已经难以适应现有教学情境而被束之高阁。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原来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已经大大落后。在影视和网络环境中崛起的开放式课程形式多样,内容风度,互动性强,已经成为青年一代自主学习的首选。虽然精品课程的内在功能指向并未改变,但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不仅面临外在形式的挑战,也面临着内容更新的挑战。
|